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内容在近两年中,其开发建设与发展获得了业内许多关注,但由于历史遗留、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无法发挥公园设计的优势,并不能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针对于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归纳总结,以期找出城市公园未来发展的路径。
(图源:创艺园案例图)
城市公园开发建设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1)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公园发展需求
城市公园的开发建设及后期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公园在行政上隶属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管理上比较传统,与市场脱节严重,其日常的维护管理费用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在如今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在市场各类资本相继进入到公园领域中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城市公园的社会公用性及城市公园的商业盈利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2)城市公园的盈利能力不能支撑后续发展建设
目前许多城市公园的规划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而盈利能力偏弱,在后续的发展建设中难以支撑。我们以北京城市公园为例,在2020,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公园的财政拨款均超出预期,仅预算财政拨款就超出6500万元,但事业收入远不及预期。
(3)当前公园的规划在功能业态上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一般来说,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之初会根据不同年龄的需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力求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但根据目前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公园功能规划缺位,这造成了城市公园建成后的体验者大多为老年人,而中、青年只占很小的比例,城市公园功能业态规划与市场脱节严重,历久没有更新的游乐设施早已不能吸引年轻人停留。
(图源:紫竹院公园微信公众号)
城市公园未来发展的路径在哪?
相较于许多城市公园发展缓慢及不盈利的情况来说,也有一些积极变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城市公园,如紫竹院公园,以下我们通过该公园的发展策略来寻找城市公园的发展路径。
紫竹院公园是一座城市综合性的公园,建园已有70年,经过变革公园已建设成受大众欢迎的公园,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1)公园更新的规划着眼于市场需求
紫竹院公园的开发建设及更新过程一直秉承服务群众的理念,立足市场。如针对儿童群体曾专门开设过活动区域,并配有儿童游乐的设施。还曾规划修建文艺厅,为青年人提供社交空间,另外还有引进娱乐项目如杂技团表演,开设冰场和垂钓等,同时根据市场配备一些商业,充分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了公园相关的游憩建设。
(2) 传承并发扬竹文化
紫竹院公园有很多竹子,竹文化是公园的精神文化象征,在景观规划设计上充分利用竹子的特性进行规划布置,打造了以竹景观为特色的景观序列和空间,并积极开展有关竹的文化活动,如竹文化汇演、产品展览等,使公园与商业巧妙结合,确保了公园特色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公园的经济发展。
(3) 加强公园管理以适应市场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公园的经营主体也在不断的变迁。例如公园内的商业最初是由西郊公园所有,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换了不同的主体,转至公园管理处、海淀区副食商业局、劳动服务公司等,最后由劳动服务公司独家经营,最终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加强了公园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公园的盈利能力。
(图源:紫竹院公园微信公众号)
总结:以上紫竹公园的变革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果,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总体而言,城市公园要打破困境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不断优化公园资源打造特色,就如在紫竹公园发展中因地制宜打造了竹文化主题场景,激发了场景的活力。另外,城市公园的更新升级不仅包含了空间的更新升级还包含政治体制及商业运营内容的升级,在一定条件情况下积极导入社会资本参与助力公园的建设,以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思维模式促进公园的多元运营管理,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作用。除此以外,我们还认为城市公园应积极打造“公园+”的丰富业态,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如+康养,+游乐、+科技、+教育、+文创、+展览等,为群众提供多维的体验空间。就如由创艺园投资建设及运营的嘉印拾光城市公园,通过“公园+”的方式成功打造了公园生态发展圈,成为梅州当地城市地标。只有这样,城市公园开发建设才能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完成历史的华丽变身,进入崭新的时代,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以上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