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导向识别空间规划案例:哈尔滨斯大林公园
(1)位置及环境概况
斯大林公园是松花江畔避暑游览地之一,与太阳岛隔江相望。建于1953年,原名为江畔公园。全长1750m,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开放式公园,占地面积10.5万m2东侧始于井街,西至九站街。
(2)导向识别空间秩序层次分析园路空间
斯大林公园是哈尔滨著名的带状公园,因此其道路的铺设呈明显的带状,导向性强,道路两侧栽植成行的旱柳,起到了加强园路空间围合感,引导游人行为和视线的作用。空间内座椅、路灯和水池等设施齐备,构成了一条视线通透、通直的沿江景观步道。一级道路铺装的不同材质的变化,使得道路空间不但边界明确,同时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可识别性。同时每一条二级道路的尽端都设置有雕像,强化节点的场所性,增强了道路空间的连接感、连续感,也具有很强的可识别作用。
图3-11具有明显导向性的铺装与尽端设置雕像的二级路(从左到右A、B、C)
a, 边界空间
公园的管理属于完全开放式,北临松花江畔,用台阶形式筑成防洪堤坝,其不仅起到了测量水文的作用,同时还增进了人与江水的互动空间。南与城市交通干道相连,通过植物群落丰富的绿地阻隔,增强了空间的围合感。绿地空间内设有老年和儿童活动设施,为周围居民提供了活动空间。
c. 节点空间
全园共有两个主要的节点空间,分别为防洪纪念塔广场和通江街广场。前者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闻名于世。防洪纪念塔位于广场中心,增加了主体景观的识别性,有力地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广场两侧植物、景观设施和铺装均采用空间完全对称布置,极大地增加了防洪纪念塔的可识别性。纪念塔后围廊的设计,起到了限定空间的边界作用,同时廊柱基座的环形围合可给游人提供休息空间,增强了空间的场所感。相比于防洪纪念塔广场,通江街广场属于次要广场,作为集结地,其主要起道路连接作用。
d.功能分区空间
斯大林公园的功能分区相对简单,主要分为老年活动区和沿江游览区。人们在园内的大部分活动都是自发的,这种自发活动增强了园内空间的场所感。其次,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这里保留了诸多哈尔滨特色的活动,如合唱团组织合唱表演和交际舞表演等,这也体现出哈尔滨“音乐之都”的风釆。另外,晨练、集体操、棋牌、散步和聊天等消遣方式也是公园随处可见的活动内容(图3-12)该公园不仅服务于周边百姓,较远区域的居民和外地游客也时常至此来感受其风釆。斯大林公园位于松花江畔,是哈尔滨松花江绿化风景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区内难得的绿色空间,公园内绿树参天,枝叶繁茂,能够给市民提供一个呼吸新鲜空气的“天然氧吧”。
e,标识系统空间
尽管优点颇多,但园内标识系统设施杂乱,标识设施简陋,见虽然带状公园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导向识别作用,但因各景点的解说性标识以及警示性标识设计过于陈旧,人性化弱,因此未能发挥其本该有的导向识别作用。标识系统的颜色杂乱,材质不一,位置放置很突兀,这些因素都极大影响了全园的整体形象。
通过数据调研,创艺园认为该公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带状公园的导向识别作用明显,各个景观设施、小品都沿道路空间有序排列,但防洪纪念塔广场东侧置石的设置稍显突兀,因为在园中其他位置根本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景观要素。同理,两处五色草立体构筑物的设置也有同样的问题,应在其他景观节点处设置相似的景观内容,使人的视线形成连续性,以此来加强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2、园内标识系统设计严重缺乏,极大影响了该公园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标识系统设置杂乱无章以及标识系统材质不统一等问题都影响着园内标识的导向作用。
以上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案例: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