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城市公园,具有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及进行自然课题研学等的功能,并且还能维护城市绿地生态,因此,其开发建设与普通公园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其规划设计在体现生态上的要求会更高,特别是需要体现湿地景观的特征。以下我们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进行总结,从生态规划、生态修复及生态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图源:华侨城湿地公众号)
1、生态规划设计
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就是要以生态保育区为基础向外延展进行分区规划,以生态适宜性强的区域作为生态保育区,并在该区周边来进行规划设计缓冲区,主要是避免人为过多的干扰,让自然生态处于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在规划设计中保育区与缓冲区形成一个同心圆的形状是最为优质的设计,同时确保缓冲区的宽度能达到100米,可以通过大量的植被来进行隔离,有效隔绝磷、氮及过境泥沙等。有一些生境受到破坏的地方需要规划建立恢复区,专家们需要对破坏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再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如对损坏程度不大的可以采用短期季节性的关闭方式来让自然进行修复,设计上仅保留通行的游步道,而对破坏程度较大的则需要设计一些小型的“工作屋”,这样方便工作人员开展采样、观测等活动来进行人为的干预。另外,为游客提供研学等体验的区域在园路设计上可以采用分级的方式。为了建立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架构,设计师应处理好湿地廊道与板块及基质之间的关系,一般廊道的尺寸以12米为一个阈值,即大于12米的范围可以让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更加凸显,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设计师会将廊道的范围控制在46至152米之间,河岸的廊道则会控制在30到60米之间。
2、生态修复设计
设计师可以利用原有的湿地动植物资源来对空间功能进行设计,可以引入乡土植物,经过一定比例与调配进行农林业的种植,让湿地植被得到恢复。例如将挺水植物群作为基底形成水生植物带达到净化与恢复作用,利用沉水植物群的稳定性发挥净化功用,利用浮水植物群的搭配营造景观效果。对于水面修复,设计师可以针对水体景观的水位调整来进行水面修复的设计。一个是不同尺度的水面修复,通过建立雨水花园等来收集地表水及雨水,对湿地景观水资源的恢复起重要作用。一个是通过大面积的水面采取集中规划布置的设计,利用植物合理配置与滨水护坡和生态岛的结合来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对于小尺度的水域设计讲究自然与生态和娱乐与趣味的相结合,融入亲水平台及栈道等,颜色搭配自然并统一协调,可以适当留白以形成张弛有度的疏密关系。修复设计中对于水位的调整可以适当增加河滩宽度,采用生态驳岸设计,有些可以进行人工补水,总体是体现湿地水体景观的丰富的类型与层次。另外还可以设计湖泊泄水的通道解决洪涝问题,或者设计水塘、洼地等静水区域来对水系进行改造达到生态修复目的。
对于湿地自身无法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情况需要进行人工的干预,如控制湿地水底的淤泥,进行人工基底清淤,改变湿地基底营养过剩的情况,帮助恢复基底生态,另外清淤的泥土还可以用来建造生态岛,丰富湿地公园的生境景观。
(图源: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公众号)
3、生态设计
这里主要体现在对水岸环境的设计要尽量生态、自然,在湿地生境中的自然水体,应禁止人为截弯取直,尽量保持自然弯曲的形态,避免人为砌筑破坏基质的土壤和沙砾。作为过渡地段,应营造丰富的生态景观,并力图为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循环生长空间,水位差最好设计在半米至1米之间。对于护坡设计,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水流速度慢且护岸面积大的可以采用自然原型的护坡设计,雨水冲刷严重的护坡设计则需要考虑区域内水生生物的生存问题,坡度大面积小且容易受人为干扰的区域护坡则可以凸显亲水的特性,如增加亲水平台等。另外,从生态的角度进行有关雨洪设施的设计解决雨洪问题,在低成本运营基础上体现出持续性的设计理念。(以上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