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化旅游型小城镇的研学旅行发展来说,地区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规划建设内容,其研学旅行基地就是地区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的增长极,根据前文对我国国家级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研学旅行基地的分析,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研学旅行基地包含有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各类旅游景区、专题产业园、文博类科普场馆以及著名院校与科研结构等等,而其中旅游景区占大多数。
对于研学旅行基地的定义在安徽省地方标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DB34/T2604-2016)中是这样定义的:“研学旅行基地是具有开展研学旅行的资源条件与接待设施,并有明确的活动场所和统一的管理机构,坚持公益性质,经主管部门批准,对旅游者具有实践性、教育性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文博院馆等公共设施、适宜开展研学旅行项目的三类产业园区、著名院校与科研机构所在地。”,同时这一规范标准的出台开启了我国国内关于研学旅行基地规划建设的先河。
由于研学旅行的发展是以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所以在小城镇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中应遵循教育研学为本原则、参与实践原则、安全第一原则,同时还应当兼具社会公益原则。
教育研学为本原则
即在研学旅行基地的规划建设中应当做到游学兼顾,研学旅行的宗旨是让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文化体验与知识,研学旅行基地应当成为继学校、家庭之外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第三课堂。
参与实践原则
就是研学旅行基地的规划建设要致力于培养研学旅行者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教育体验功能,要让旅游者真正的参与到旅游过程中去。
安全第一原则
即研学旅行基地规划建设应当根据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不同研学活动的内容,要科学预测潜在风险、保障相关旅游设施的安全、健全制度建设、完备相应的服务管理流程,确保研学旅行者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社会公益原则
就是研学旅行基地规划建设应当遵循国家鼓励研学旅行的政策导向,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执行相应的门票减免政策、食宿价格监管机制,体现出旅游惠民便民的政策导向,同时在小城镇政府领导层面要倡导各级财政引导资金、各类公益基金支持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研学旅行基地的规划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建设评价机制,在研究小城镇研学旅行发展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研学旅行基地规划建设的评价体系标准,它包括了4大基本指标类型、16个主体指标类型以及36项分项指标方向。在小城镇研学旅行基地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遵照下列指标体系,进行相对应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小城镇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