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发展,离不开乡村产业发展支撑!9大类乡村产业策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现代化的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固根基
特色农业指在特定区域依据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品种特殊品质和地方特色的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依托其特殊自然资源而具有比较优势,因其难以复制的特殊条件而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更容易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在不断升级,由原来追求吃饱发展到现在追求吃好,对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安全性要求都大大提高,而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已经成为主流。只有市场提供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并且资本回收率较高,特色农业产业才会持续发展,达到产业化。
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分工分业都是一个不断裂变的过程,很多国家在现代农业发展升级改造中,出现了很多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就通过发展专业、系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来解决。这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也鼓励支持涉农企业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吸纳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乡村传统特色产业
我国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多彩的民族,培育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比如竹编、蜡染、剪纸、木雕、石刻、银饰、民族服饰等传统的手工业,再比如卤制品、酱制品、豆制品以及腊肉腊肠、火腿等传统的食品加工业,这些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
因此,要把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
四、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接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亦工亦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促进减损增收、提价增收和就业增收,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在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丰的“五最产业”。所以,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
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在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好路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利于统筹城乡的要素资源,促进城乡规划一体、设施一体、服务一体,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美乡村风貌、留田园乡愁。这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迫切需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产品变礼品,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有利于民房变客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农区变景区,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六、乡村建筑业
近几年,我国大力扶持特色小镇建设,这给建筑业带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在行业内引起热烈反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为农村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持久的动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工匠精神,注重中华建筑文化传承,一定不能照城市化的那一套,风格上充满瓜田李下诗情画意,功能上要现代智能高端时尚,让人住得安心、舒心,是乡里人的梦想家园,城里人的世外桃源。
七、乡村文化产业
目前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乡村振兴”热潮,其中不乏不少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完全尊重乡村产业发展规律,未能充分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发展模式不接地气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
发展首先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包括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表面展示向深度挖掘转变,要素流出向要素集聚转变等。在做好特色文化产业可观性、可娱性、可参与性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好乡村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
此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整理编辑分享,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
田园综合体如何规划才能带动乡村发展?
田园综合体建设解读认识:如何进行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
三大田园综合体环境规划设计策略让乡村田园风光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