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情况及规划设计思路
鹿峰山景区位于广西玉林兴业县,是一家4A级景区,也是当地知名的研学旅行基地,有着优秀的研学旅行资源,如山、洞、水、古乡村、宗教文化、屯兵文化、富硒生态等。设计团队通过对鹿峰山景区现有资源的梳理及挖掘,进行了不同文化主题的确定并以此进行规划设计,营造景区的文化氛围、结合现代科技多方式打造立体的研学教育环境,让孩子们通过体验式学习来感悟当地的文化与精神。整体上来说,在鹿峰山基地内空间的分布上,设计团队按照自然地势所形成的环境进行景观节点的规划布局及研学旅行游线组织的设计。并且将研学游线组织作为研学基地观赏和科普的基础。将景区打造成4个主题文化,1个观赏带,3个体验区及多节点的综合性的研学旅游目的地。
(图源:鹿峰山百度百科)
项目打造亮点:
1、以学生需求导向为基础开展有关规划设计工作,并落到项目实处,将学生感官与自然、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通过调动积极参与主动性传达景区文化精神。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设计了不同的研学旅行景观与研学内容,小学阶段主要以观赏科普为主,如景区自然博物馆建设的观景台、观鸟台及设计的景观游步道等都是为小学生打造。初中阶段主要以探索与技能制作为主,如规划设计打造的地球之心探秘,以自然地形地貌为研学主题。高中阶段主要以实践体验为主。
2、以文化为魂,主题明确,对景区研学旅行基地的景观做重点打造。将研学基地的景观设计融合了美感、体验、趣味、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同时景区研学基地的规划注重片区资源的联动,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套规划并进行空间划分,同时通过艺术化将设施景观化。
3、体现生态自然原则,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来进行研学内容的开发,即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能节约开发成本,同时还丰富了研学内容。依托鹿峰山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山体,设计团队规划上采取自然开发原则,避免大面积开发,通过解说的方式来进行科普,仅仅只对通路周边的植物进行梳理,自然铺设,防护栏等设施也因地制宜采取原生态的材料。另外还运用河流净化生态来开发有关研学内容。利用湿地植物和丰富的水资源,以湿地文化为研学点,让学生认识到河流净化拖成,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敬及对环境的保护欲望。
(图源:鹿峰山百度百科)
案例设计内容:
鹿峰山景区的一带是指画廊自然观光带,承载的功能有亲水、科普、观赏及研学功能。设计师通过梳理水系打造龙文化主题的研学景观。让画廊成为学生对水资源文化、地质地貌的研学区域。这里规划了山、林、水、田相结合的四季景观并建设有住宿,为河流生态的展示与研学科普提供了丰富内容。3个体验区中的田园互动区域主要用于服务接待、观光及农耕研学,设计的廊架主要以绿植来的打造,形成隐秘的研学氛围,结合科技建设的农业科普影视城提供了大量的研学素材,水果园为学生提供现场的采摘体验。疯狂农场是学生参与、农耕体验和科普教育的农耕文化体验节点,是以乡村农业为研学主题,这里种植有龙眼、甘蔗、菠菜等,学生们在这里进行实践体验,了解农耕知识。这里的景观打造贴合学生审美设计植入了稻草卡通形象。研学基地的另一个秘境探索科普体验区主要有屯兵体验、溶洞观光和登财道等研学内容,在设计中设计师对山体采取了保护性的规划,利用高低错落的植物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也充分的保护了山体生态环境。还有一个大西古村民俗体验区主要是关于民俗文化的研学,规划设计有乡村博物馆、南塘体验街等,让游客们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设计团队为了充分彰显当地的文化,结合有关“化龙”的古老传说打造了化龙湖,规划设计的要点在于景观符号的提取与运用,让文化更加具象,发扬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而在屯兵文化的运用上,打造了李宗仁屯兵训演场,设计上对景区遗址进行保护性复原,采用景区当地的木材、灯笼和芒草等元素进行风貌复原,开发有军事训演、战争模拟等相关拓展类的研学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感受军旅生活。在农耕文化体现上,规划设计了雕塑群落,将整个农耕的过程充分展示,让学生们体验到春种秋收的过程及耕种的轮回。(以上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