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是人类自然的天性,且滨水度假旅游在空间关系的规划上可以利用水体、水陆、水空打造更有丰富层次的体验,更具有立体性。因此,在我国出现了一批凭借滨水度假资源获得快速发展的代表性城市,如杭州、桂林、苏州等地。但我国滨水旅游度假的发展历程短,在解决滨水景观、滨水生态与旅游及城市文化等多元复杂的、综合性的规划设计上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以下我们通过以下案例来分析滨水旅游如何进行规划设计才能成为经典。
(图源:创艺园案例图)
一、常州大运河滨水旅游
规划设计思路:项目团队充分尊重常州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及工业底蕴,以公共艺术设计结合新技术方法将常州大运河打造成集生态、文化、旅游、教育、休闲、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运河艺术文化长廊,积极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及夜游项目,打造夜游常州及5号码头等头部产品,成为滨水旅游精品项目。
规划设计亮点:
(1)借助灯光定位、灯具、科技手段等对运河两岸夜景的天际线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完善沿河的步行廊道系统,体现出运河文化的同时将灯光、桥梁、公共空间、建筑、水面游船、码头、河堤等有机融合形成了交相辉映的融洽之美,将运河夜景景观与水系列景观打造成城市重要景观元素。
(孙歆雅 摄)
(2) 依托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原古运河生活场景,诉说运河故事。以雕塑、语音导读等多种方式展现运河滨水历史、人文故事、工业遗迹、红色文化等,如瞿秋白、李伯元等,再现常州君子城风采。同时结合常州独特艺术氛围,将“一公里”艺术文化圈的概念结合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及传统技艺等将滨水旅游带上的各个关键节点作为中心,举办多样化的全民参与活动,如赛龙舟、汉服文化祭、音乐会等提升滨水旅游带活力。
(3)尽可能保护生态,保证当地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例如植物的规划在选择和色彩搭配上,大多以当地物种为主,并讲究与建筑的协调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处理。
(4)智能管理的导入提高效能。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的规划和高科技的实现,如智能疏导、视频监控、预警管理等。
二、兴化1号水路滨水旅游
项目规划设计理念:兴化的1 号水路大约有16公里,是以水路+旅游融合的模式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团队将范围内的各种水乡资源景观进行串联,开发了丰富的休闲娱乐项目,打造一个集文化、科普、观光、休闲、体育、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休闲旅游航道。
(图源:兴化微视听公众号)
规划设计亮点:
(1)项目强调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心理情绪波动变化,并以此作为整个旅游带景点数量及结点合理规划设计的重点,提高滨水旅游空间的体验感。例如串联的河埠舟渡、白鹭之洲、天下粮仓等众多景区景点满足不同人群的游览需求,同时又融合了文化、水系、绿道等多元要素。
(2)坚持生态的规划设计原则,保护原有自然肌理和特性。如对粮站、李健加油站这些原有老旧建筑修复、加固来传承历史并进行改造提升,形成博物馆等新的景点,赋予更多内涵,让游客对当地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体验。在保留原有水乡特色的基础上,梳理生态自然肌理,还原水街商业场景并发挥夜游商业价值,打造了特色田园乡村——具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黑高村。
(3)通过对水、陆、空不同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水上游线和陆上游线做到无缝衔接,主次游线过渡自然,对游客游览的进程把握有重要作用,放慢了游览速度,更加有利于后期运营的策划规划并提高运营收入。
由以上案例我们概括的来说滨水旅游空间的规划设计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开发并重,并强调区位文化特征与综合性功能设计的结合,空间需要具有社会效益,具备公共属性与开放属性,并将各个结点串联的同时形成休闲片区,通过技术设计手段营造空间氛围,具备多样化功能。此外,创艺园还认为随着我国消费高质量的发展,设计者可以从构建滨水休闲产业链的角度去思考整个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科学的特色化规划设计,为打造精品滨水旅游项目案例提供专业知识。
以上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中图片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