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的概念是由国外引入的,当时正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城市化快速推进,这一概念得到了认同与响应,是改革开放后进入新世纪提出的一种城市建设新理念,建设范围往往是城市整体,建设计划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重点功能区规划相互衔接,建设进程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推进,建设目标则是增加博物馆数量、提升博物馆质量、完善博物馆体系、提高博物馆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影响力水平。2005 年,广东东莞提出了“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口号;此后,北京、扬州、成都、杭州、青岛、西安、武汉、广州、南京等地也先后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设想。
(黄政伟摄/来源光明图片)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资产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牌,它与城市发展不可分割,因此,从博物馆与城市之间相融关系来看,城市规划建设博物馆就是要把博物馆所蕴含的内容融入到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不同层面,进入到城市市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1、城市规划建设博物馆需要建设博物馆的生态
城市的博物馆数量分布、层次、品类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文化生态的发展水平。而博物馆数量是建设博物馆之城体系生态的重点。如截至 2021年 12月,西安市拥有 126座博物馆,北京市拥有 204 座各类博物馆,成都有115座,以上城市按人均来看,已达到每 10 万人一座博物馆密度。建设博物馆生态还包括在层次上和品类上。博物馆的层次主要是要求博物馆在城市中的均衡发展,进行差异化的政策导向扶持;博物馆的品类只要是指博物馆的内容题材和机构属性2个方面,题材一般包含城市的历史文化,如艺术、遗址遗迹等,机构属性一般是指国有博物馆或者非国有博物馆的相互补充。另外,博物馆还可以设立研究院、建设基地、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完善博物馆的发展生态。
2、打造博物馆产品生态
打造博物馆产品生态可以从博物馆的收藏、展陈、文创及开展教育活动及数字应用等方面进行。博物馆包含的文化内容具有收藏及研究价值,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有效传播,走入百姓生活,对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推出线上展示传播类数字应用产品就有2000 余个,总浏览量近 50 亿人次。建设博物馆之城既要有高水平的博物馆,更要有高质量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打造博物馆产品生产体系和供给链条,由博物馆生发,注入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入城市空间与生活;博物馆的展陈需要将策展能力作为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重点培育,通过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等形式构建特色展陈体系,可以策划一系列展陈活动让博物馆文化有更多展示渠道、空间与内容;博物馆可以开展著作权、商标权授权,完善文创产品的营销体系,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并让文创产品走入城市各个角落,如商场、书店等,讲文化不断传播;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学校或者相关机构开展研学实践和科普活动;博物馆的数字开发则可以加强 5G、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形成智慧平台。
(东莞石龙镇博物馆供图)
3、强化博物馆功能和博物馆之间的协作
强化博物馆的功能最主要的是其收藏功能,对有关城市及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集收藏工作,丰富藏品的种类和数量,加强博物馆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同时做好藏品保护工作,包括完善保护设施配备,提高专业修复技术水平等。另外,开展博物馆之间的协作可以促进城市文化交流,城市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建设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和重要内容。一是要不断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协作,二是持续强化博物馆社会动员能力,加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三是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博物馆经费保障机制,四是要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五是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
4、建设博物馆文化圈
博物馆是文化展示窗口,其文化圈的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文化象征、文化符号。博物馆街区、博物馆小镇等各类博物馆聚集区正是文化空间的重要类型。例如成都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北京南中轴博物馆群等。还可以建设以博物馆为中心的商业圈,赋能城市商业发展,实现博物馆与旅游景点、商业的融合发展,将博物馆商业价值外溢,例如建立快闪博物馆、流动小课堂等文化消费新业态。
以上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