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休闲产品的设计,形成主题化观赏、体验和参与相结合的休闲内容,打造旅游商业街区的核心吸引力。如成都锦里商业街以巴蜀民风和三国文化为主题,以“民俗风情街”为基本载体和主题脉络,以五感体验为基本模式,在旅游商业街区中通过在建筑风格、业态配置、景观小品等方面有机渗透、融入三国文化和巴蜀民风,形成了一个融文化创意、购物体验、旅游住宿、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文化休闲产品体系。
休闲设施是休闲活动展开的必要保障。设置街头游园,为休闲行为提供场所;构建文化广场、促进文化休闲;建构休闲主题、科学引导休闲;点缀文化小品、丰富休闲内容。
1)商业业态主题化
以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为原则,确定商业业态,增强商业购物的吸引力。
2)商业形态趣味化
趣味化是增强商业吸引力途径之一。首先,商品趣味化。商品的形态、功能、肌理、触觉等能够吸引人们、能够同人们产生一定的共鸣,给人们带来快乐愉悦的感受。其次, 服务趣味化。通过服务赋予旅游商业街区一定的文化内涵,以语言、服饰、活动等为载体,带给
游人以新奇的服务体验。其表现形式随意、自然。如进入和离开仿古餐饮店,身着店小二服饰的服务员大声唱和“客官里面请”、“客官请慢走”就是一种最常见的趣味化服务。最后,形象趣味化。各店铺的形象趣味化设计不仅可以给旅游商业街区游人与店家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更有利于促进旅游商业街区休闲氛围的营造,让游人在轻松的环境中形成消费的习惯。最常见的店面趣味化设计形式是给店铺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如一些烧烤店取名“烧胜一筹”、书店取名“颜如玉书屋”等都是店面趣味化设计的体现。
3)建构体验式商业
体验式商业区别于传统商业,它更为注重消费者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提高吸引力。人的感知是通过视觉、触觉、味觉三大感官来完成的。视觉可以感知到旅游商业街区中的
各种特色建筑、丰富的产品信息、多样的风景资源,通过视觉的冲击来触动人们的内心感受、产生愉悦的效果;触觉是人们对物化环境和商品产生感知的来源,如:软硬、冷暖、细腻或粗糙等;味觉是对餐饮商品内涵感知产生的器官。在游赏购物过程中,我们常常观看一个产品的加工过程,这就是间接体验,它增加了我们对产品内在本质的认知, 属于教育性体验。另外,我们也可以直接介入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亲历来“品味”产品的内涵,即实践性体验。体验过程就是加深对商品内在品质的认知过程,也是提升购物趣味性的一大途径。
1)空间结构的优化建立线道支撑、节点
强化的空间体系。对线型要素——街巷,分类、分级统筹布局,形成支撑游赏、购物的基础要素;通过大小不等、内涵有别的广场和游园节点的布置,形成空间的聚合点和重点。如:宁波市“历史文化旅游商业街区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遵循“保留一切可保留的院落,尊重原有肌理,迁入一些重要院落,尊重并恢复原有的院落体系” 的原则,在梳理脉络、结合重要建筑设计开放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了 8 处大小不一、围绕周边设置为主的广场系统,7 处小型游园系统,和两街十巷的街巷系统。东西向主街两侧加载了旅游商业街区的重要功能,外围 6 处广场和 4 个小游园将旅游商业街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紧紧衔接起来;旅游商业街区内部 2 处小广场和 3 出小游园使旅游商业街区空间有了结构性变化。旅游商业街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
2)空间形态的优化
街空间作为旅游商业街区的灵魂,在组织游赏、购物活动和联系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它的尺度应该相对宽大、以容纳大量的人流和公共活动;线型宜相对顺直、以保障主导功能的展开;旅游商业街区重要景观点、节点空间和主导功能应沿此布置,形成旅游商业街区的综合性脊梁。
巷空间作为旅游商业街区的支脉,是对街空间功能的补充和延伸。因功能的单一性,相应要求尺度亲切,线型变化丰富、以达步移景异效果,该空间往往附之以传统文化的烙迹。
场空间属于旅游商业街区的核心空间。入口广场起着集散和衔接的作用,它是旅游商业街区功能正常运营的基础。首先,作为车辆停靠和人流疏散场所,必须有一定的规模与该功能相适应; 同时也是旅游商业街区的门户形象和门户功能的承载者,起着标识、点题的作用。旅游商业街区内部广场往往是旅游商业街区功能的聚集点、街巷要素的交织点和主要公共活动的承载点,应具备文化性、宜人性、指认性和标识性。这是旅游商业街区精彩所在。
以上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