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可谓是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598年,就已经建造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堤坝。据2013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1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水库工程98000余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虽然如此,我国在水库景区建设方面的研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2001年,我国开始了关于“国家水利风景区”的评审,以此来推动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至此,我国对于水库景观开发的研究才算真正的拉开帷幕。这对于我国水库景观开发工作起到了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多都是从旅游景区的开发和保护角度展开讨论。其中,对于开发原则、开发范围、开发内容的总结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开发原则方面,文献中强调了水库景区开发应以安全为最根本前提,社会利益要优先于经济利益。以生态利益为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献中提出“三大效益并重”和“区域开发”的原则;水库景点与相邻的景区结合开发。除此之外,对于水库景区的开发思路文献里也做出了总结,综述来说可以概括为“以水体保护以及周围生态涵养区域的保育为前提,以观赏游憩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建设为带动,以基础设施开发为辅助,形成相对完备的岸线利用总体发展思路”。这一思路在我国著名的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关于水库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具体如下:
研究构成水库的各要素。水体、驳岸、动植物、水库人工建设物都具备独特的旅游价值,皆可作为水库型景区的开发对象。其中文献中重点强调了水库附属人工建设物以及消落带在水库景区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些大型的水库,例如三峡水利工程,其本身的大坝建筑就是宏伟壮丽的人文景观,而且这种景观是水库型景区独有的。
关于开发理念的研究主要分为文化和生态两个路线。具体来说,文化可以包含“生态文化、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增加景区的底蕴及内涵。[8]可以根据水库所在地的民俗、历史、传说、建筑、饮食等多种形态为载体,衍生出各种地方特色行业,扩展库区旅游的产业链。
相对于文化,现在人们可能更加倾向于身处自然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无尘以及水质纯净透明的环境中去亲近大自然,所以水库景区打“生态牌”的做法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而且,水库周围地理资源丰富,山地、田野、湿地、湖泊、岛屿、驳岸、树林等等都可以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来构建生态旅游度假区,尤其是库内湖岛优势的展现更可以提升水库景区相较于其他景区的竞争力。
水库景区项目应该以水作为主题。依据人的亲水心理,设计赏水、玩水、亲水、饮水、品水等形式的项目。当然也要根据水库资源的不同,开发适合的项目。依据所处环境旅游资源特征,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如民族风情体验、水上节日表演、水上特色婚礼、古寨步道、峡谷探索等。
推荐阅读: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专题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