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我国乡村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的发展出现了同质化等问题,丢失了地方性最为可贵的特色。作为旅游规划设计的专业公司,我们认为乡村的打造应最大化保留最为初始的乡村状态,应从农业文化、乡村非遗文化及乡村记忆等方面来营造乡村空间的地方性特色。
1、以农业文化为突破口
案例:上海浦东老港镇建港村
乡村的农业文化是乡村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是乡村村民日常劳作生活、乡村生产方式的主要体现。因此,在对乡村规划设计时需要重点将农业文化的体现作为突破口。例如在建港村的打造中,设计者深度挖掘当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村训,将该村训用牌匾、楹联和江南农耕图的展现方式进行凸显,在沿街设计了有关该文化的鞋类文化墙,打造了“耕读传家”的文化街,并将“耕读传家”的场景进行主题化设计,让乡村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并增加乡村文化的体验感。同时,设计者还将农业文化与诗歌结合起来,在乡村的墙壁、稻田等场景中展现,将“耕读传家”的村训进行发扬,不仅普及了农耕常识又打造了丰富的乡村文化空间。
2、以乡村非遗文化为突破口
案例:上海宝山区塘湾村
上海宝山区的塘湾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将非遗文化作为突破口来构建乡村的独特属性,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体现地方性特色。如塘湾村的十字桃花展示馆、沪剧文化展示馆、乡村振兴馆等都与非遗文化相呼应,体现文化价值。设计者通过将塘湾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并进行在地化开发打造了具有非遗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带动了塘湾村产业间的融合,助力塘湾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让全村实现富裕。以非遗作为突破口可以获得更多非遗实践者的认可,加强乡村的文化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随着围绕非遗有关活动的开展将带来更多的流量与变革。不同的人群,包括政府等都参与其中,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乡村地方性的事务中,让乡村与时代碰撞出火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机会。
3、以乡村记忆作为突破口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万祥镇新振村
乡村的记忆属于乡村的集体记忆,是大家对乡村过往事件的集体建构。它包含了乡村的起源、变迁与发展等。内容有乡村风光、文化遗产、历史建筑、风俗民情等。设计者在对新振村进行规划设计时着重强调乡村记忆,前期采用深度访谈等形式,围绕语言、文本、景观 3 个要素与村里多位老人深度沟通交流。一方面以乡村存在的景观标志物或主要建筑为载体来展现乡村记忆,标志物及建筑物具有稳定持久的特性,是乡村记忆的良好展现载体。另一方则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乡村发展的过程,记载乡村集市各类店铺种类与位置布局等。再者,通过口头语言作为记忆的传承与扩散,如乡村俗语、谚语,或者有关乡村的历史故事等,将乡村历史记忆还原。设计者通过再现“新镇集市”的愿景,以场景再现和商业复兴的形式重构了乡村的独特地方性特征。
小结
如今乡村规划设计的研究正在从普适性向在地性进行转变,因此应更需要关注蕴含于空间中的在地性的挖掘,通过农业文化、乡村非遗文化及乡村历史记忆等方面来营造乡村地方性特色能够让乡村焕发活力,实现乡村文化与产业的同步振兴。另外,作为设计者还应明确认识到乡村的建设并不是要把乡村建设为城市,而是要乡村特色的吸引人、留住人,让乡村与城市发展互为补充与促进。(以上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