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村闲置农宅发展高端精品民宿,政府制定相关的支持、培育、引进等配套政策,打造具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民宿集群,形成以民宿体验为着力点,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综合业态。该模式以民宿为核心体验产品,围绕旅游元素形成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借助地区协会或民宿联盟,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力量,从而培育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经典案例: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
从成功打造出以“洋家乐”、“高端民宿”为代表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到2020年被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莫干山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45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2016年旅游收入便已高达十几亿元,在探索乡村民宿的规范化、标准化、品质化发展路径上为乡村民宿发展提供了“莫干山样本”。
乡村位于知名旅游景区附近,为景区提供多样化的配套服务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景区依托型乡村与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嵌入式、散点式、点轴式等多种形式,在地域文化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旅游业态上更加具有乡土气息,形成以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乡村旅游经典案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夷陵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临江近城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特色的三峡文化,坚持景区游、乡村游双轮驱动、一三产业链式融合,休闲体验游、观光度假游、健康养生游等多点发力,形成了以重点景区为龙头、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支撑,点、线、面整体推进的全域旅游格局。先后荣获美丽中国十强旅游县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乡村休闲漫游地等殊荣。2018年,接待中外游客17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95亿元,同比均增长18%。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628万,带动6万多人增收致富。
通过政府主导、资源租赁、企业带动等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将发展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结合,形成以旅游带动致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中,政府主导作用明显,贫困户参与度高,经营模式包括“协会+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贫困户”、“支部+协会+贫困户”等,在探索村民参与合作模式、旅游投入机制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创新示范作用。
乡村旅游经典案例:山东省枣庄市冯卯镇李庄村
冯卯镇李庄村是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村之一,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从原来的“脏乱差”、“空心化”严重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如今,李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每月经营收入达到6万元,实现了村民在家创业和村集体增收,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亮点1:利用原有资源,闲置小院活起来:
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盘活村民闲置房屋使用权,合理改造成主题民宿
亮点2:保留乡村原味:
珍视乡村的脉络和肌理,不搞大拆大建,坚持依山就势,保留原汁原味
亮点3:丰富文化体验:
民俗体验+非遗传习所+传统美食坊
亮点4:提高乡村品味:
提供公共空间,设置书吧、茶吧
旅游公厕达到十几处,成为乡村文明符号
特色街巷月季大道、活力大道、滨湖大道为乡村增添雅致氛围
亮点5:村民共同致富:
一个闲置小院“复活”能带动20人就业,村民在家致富和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为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就业岗位
以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为旅游吸引物,挖掘传统的民俗文化、农耕文明、民间技艺等,体现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性或某段时期的历史代表性,区内分布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较高,资源保护要求高。其核心是通过文化元素牵动旅游业的发展,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民俗文化的展示和传承。
乡村旅游经典案例:新疆阿勒泰地区禾木村
禾木村作为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是中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旅游资源,以淳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招徕游客,2018年接待旅游人数75.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1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摘掉了自治区级贫困村的帽子,摆脱了空壳村的状态。
亮点1、发展旅游变短板为优势:
积极打造以旅游为特色的禾木原始古村落,合理地规避自身交通和物资的短板
亮点2、创新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
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规范化管理
亮点3、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档次:
实施道路改造、乡村亮化、厕所改造等
亮点4、开展定向培训,全面提升各类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强经营业主的发展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
亮点5、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叫响“净土喀纳斯,雪都阿勒泰”核心品牌
举办、承办赛事表演、户外主题活动等,利用节庆活动带动民俗游
依托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而开展生态体验、生态研学、康养度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生态资源依托型乡村多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环境污染较少的地区,其产品主要特色为“绿色低碳”和“亲近自然”,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经典案例:辽宁省葫芦岛市葫芦山庄
葫芦山庄以关东文化、中国传统葫芦文化和海滨地域文化以及生态农业为特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唯一一处以葫芦文化和原生态关东民俗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乡村旅游景区。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首批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2018年全年游客量已突破100万人次,葫芦山庄关东民俗文化品牌估值7.07亿元。
亮点1:三大旅游产品突破季节限制:
民俗文化旅游、夜间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帮助实现东北地区全季、全时运营旅游的探索
亮点2: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自2004年起,葫芦山庄多次承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其中“中国·葫芦岛(龙港)国际葫芦文化节”“葫芦岛冰雪嘉年华”已成为全市重点知名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亮点3:延伸文化产品,丰富游客感官体验:
多种文化体验产品的推出使游客获得感官和心灵享受,提高游客回头率
主要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人居环境,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该模式围绕乡土景观与农业生产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服务功能相对复合多元,乡村多位于城郊地带,主要聚焦于城市居民亲子娱乐和休闲度假市场。
乡村旅游经典案例:广东省惠州市禾肚里村
全国民宿示范单位一百强——禾肚里品牌旗下禾肚里稻田民宿在广东省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一经推出便以其鲜明的农耕主题特色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响,成为“网红民宿”。禾肚里以“稻田农耕主题”及“劳作变体验”旅游类型代表获得市场追捧与游客青睐。
亮点1:同类型考察,精准化定位,主题型设计:
因地制宜提出把“农耕主题”作为禾肚里核心
客房以二十四节气串联,把亲子旅游作为重要业务板块
搭配本地农特产品与稻田文创产品,实现盈利多样化
亮点2:走升级线路,办民宿学院,做品牌输出:
激活了农村闲置物业,让“农房变客房”
不断更新升级,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联合高校、农民企业家、农户,开展民宿人才培训班,打造了“民宿学院”、农民创新创业“双创基地”、研学体验基地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