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城市公园空间中有其区别与其他城市空间类型的特殊行为需求。“当一个人在没有足够基础下定决心就不得不选择行动方向时,他或她就会产生忧虑”。李梁(2005)认为,对环境信息的可知性与把握是人的基本生物性需要之一。若失去这个先决条件,人就无法与环境建立联系,进行交互作用。而辨别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也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木条件。一个信息不明、方向混乱的环境往往致使人感到莫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不安定感,相反,一个易识别的环境则有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感知形象和记忆。城市公园环境复杂,可识别性差,因此人在公园环境中的首要行为需求就是导向识别需求。人对空间的导向识别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事实证明,人们对环境的识别并不是一种先天的本能,它通常依靠某种环境的提示,也就是说,人对环境的识别能力源于对外界环境的明确感觉所形成的意向,识别过程通常要借助各种提示,如形状、色彩、光照和视觉等因素。因此,可识别的环境应该是可意象且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人的定位包括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判断、空间的方向性或指向性的判断以及位置关系的判断,其中对空间的方向性及位置关系的判断最为重要,因为通过对其判断,人们才能更好地在空间中寻找目标、选择方向和明确自身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可识别的环境,意味着人在其中能轻松地实现定位。
定向主要是指人们了解在更大环境中处于什么位置的过程,主要包括对行走方向及所处环境范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认识。要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出通行的线路,首先要依赖过去的空间经验记忆,因为记忆中储存着供辨认用的视觉信息模式,对于初次接触的环境,大脑就需要不断搜索所处环境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定位和定向。
在城市公园空间中,人的认知和行为的特点都应符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行为将影响公园的空间秩序与形态,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公园空间的设计。人在城市公园中的行为及其对应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行为主线——线性园路或交通空间。
短暂停留——休息或交通节点空间。
集中停留——主要是景观区域。
分散疏导——入口和边界空间。
从空间形态分类可以看出,人的不同行为类型对应着空间的不同形态,反过来说,空间的不同形态也就引导着人的不同行为。正是这种人与环境和空间形态间的互动才使得城市公园导向识别系统设计更具有人性化,更具有可识别性。
人在城市公园空间环境中的寻路模式有两种:一利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即首先具有主动寻找目标的意识,并沿着特定的方向摸索,直到获得空间环境中一些特征给予的刺 激和暗示,这时就知道了下一步前进的方向,然后重复之前的过程,最后一步一步的找 到最后的目标,完成景观空间的体验过程。人在陌生环境中常使用这种寻路模式,它要 求环境具有明确的空间序列和景观秩序,对空间的导向性要求很高。另一种则是在进入 空间以前就在脑海中存在认知地图,人根据对空间的整体意象来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 可以有目的性的选择到主观目的地的路径。人在较为熟悉的环境中通常釆用这种寻路方 式,而事实上人在空间环境中寻路时,不只用单一的寻路模式,往往采取两种方法相互 结合的方法,可见,这两种寻路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共同肩负引导者人行为的使命。要 设计好公园空间的导向识别系统就必须充分尊重这两种寻路模式,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 共同加强导向系统的功能性,努力营造景观标识化。
以上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