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历史街区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北海市持续加强街区改造工程的实施,加大对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力度,开展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违法建设的整治。2020年,北海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将近代中西文化系列陈列馆与中山路等文化(文物)资源整合起来,推出“印象·1876”北海历史文化景区。“印象·1876”北海历史文化景区涵盖了中山路、珠海路等多条老街,囊括了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大清邮局旧址、北海海关大楼旧址等文物古迹。2020年9月,“印象·1876”历史文化景区获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北海新晋地标。
由此得知,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规划开发,应建立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之上,不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旅游体验价值重心应是以当地历史和文化为本底条件的日常生活景观,该类景观所表征的集体记忆是与居民生活高度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与其他街区相区分的关键所在。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在打造文化旅游景观时,需要紧扣当地的文脉和地脉,保护能够表征当地集体记忆的重要景观载体,在历史传统和文化源流的基本框架中延续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这些要素:
充分挖掘街区内文化遗产资源,并通过科学评估,确定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级和保护方式,鉴别出应谨慎进行旅游开发或者近期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文化遗产,同时对于适宜进行旅游开发的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分期、开发强度和开发控制措施的设计,以此将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从旅游策划角度,合理设计各类适宜开发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方式,明确重点开发的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构建系统的旅游产品谱系。
历史文化街区一般规模较大,旅游业态构成相对复杂,环境控制相对困难。因此,在规划层面,按照街区内不同片区的资源特色、开发强度和产业基础,设计和规范旅游业态,剔除不利于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业态,引入与街区环境氛围相融合的业态,并提出业态与环境控制的具体指标,是该类街区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品级较高,在开发过程中,应避免低层次开发思路,注重品牌化、高端化的打造。鉴于该类街区规模较大,独立性突出,因此可以与所在城市品牌捆绑,也可以塑造自身独立品牌。选择适合的品牌塑造方式,并制定长期的品牌营销策略,有利于街区旅游品质升级,持续增强街区的市场影响力,为街区的发展和保护吸引更多的支持与关注。
历史文化街区的运营体系,不仅是街区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从规划层面,规划街区旅游收益模式,确定街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居民安置等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设计当地居民的参与途径和安置方式,妥善处理管理者、经营者、居民与游客的利益关系,形成可持续性的、兼顾街区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运营机制。
此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整理编辑分享,请勿转载!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