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园最初是由西方国家提出,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台湾转译过来,休闲农业园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一般是对农业有关产品进行再造加工,将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相融合来促进及推动农村的发展,在满足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同时又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高速发展。在我国,目前对休闲农业园有2种不同的定义:一个是休闲农业园,另一个是观光农业园。但休闲农业园在内容的范畴上更为宽泛。
目前较多学者对于休闲农业园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主要是针对其归属问题,一部分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园属于农业产业,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属于旅游产业。北师大的卢云亭则认为休闲农业园是属于通过对传统农业和旅游业进行融合而产生的全新概念,它使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产生更为紧密的关系。
我国休闲农业园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后期,在当时我国经济特区深圳市在农业园规划设计、农业园经营上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推动其发展,其中包括举办“荔枝节”活动进行招商引资等,为各地农业发展提供借鉴,这也是最早一批的休闲农业园。我国的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
(1)萌芽阶段(2003年-2005年)
在这一阶段,对休闲农业园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全国各地区的研究主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围绕着休闲农业园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投资经济效益、运作模式展开探索研究,并未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介入,在农业园规划设计上还未形成体系,缺乏实践落地的系统。
(2)发展阶段(2006 年- 2010 年)
在2006年-2010年,我国对休闲农业园发展模式的研究不再仅限于经济学和农业学的层面,开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纵深研究。具体表现有当时许多专家学者综合运用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等知识参与到休闲农业园的建设中去,探索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及发展新方向,农业园规划设计发展也呈现出新时代创新性、规范性的特点。
(3)探索发展阶段(2011 年至今)
由于经济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休闲旅游的过程有了更高的体验需求,传统休闲农业园的发展也遭遇了瓶颈,面临着转型升级。这时为了能够激发游客的体验消费的积极性,研究者不再拘泥于农业园本身,开始综合运用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着手参与到休闲农业园发展模式的升级中,其中包括对其规划设计及建设的方向、景观打造的具体方案等。在探索发展阶段,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出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涉及人文、农业、经济、生态、景观规划、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学科知识。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园的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休闲农业园发展模式的及发展路径的探索,如国内学者赵国如(2009)深入学习研究了国内外典型休闲农业园的运作模式,总结出各类农业资源的规划发展方向,在对湖南休闲农业园考察的基础上,为湖南休闲农业园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蔡碧凡、陶卓民、张建国、李涛(2017)对通过计量数学以及探索性的空间数据上的分析法对休闲农业园经营主体进行分析。(2)对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研究。吴立威(2009)、尹发秀(2009)等将农业园的规划发展方向与方案作为出发点,着手研究休闲农业园的规划原则、总体框架和发展特色;雎敏(2014)等以休闲农业园的景区建设为出发点,着手研究各个地域的地域文化特征、环境状况和植物季相。杨寒迪(2019)提出了节约型的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规划。(3)对休闲农业园的发展对策的研究。张超(2015)、邬广(2018)围绕着休闲农业园的经营模式,从规划策略和营销两方面突出创新性的"有产业、有主导产品、有特色、有文化"的休闲农业园发展之路;林元乖(2020)、刘彩霞(2021)立足于传统休闲模式的改造和经营方式的转型,主张通过推出手机 APP、会员制等方式,搭上“互联网+农业"的快车,加快实现传统休闲农业园经济的转型升级,张蕊(2020)侧重儿童主题的休闲农业园研究。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国内针对体验式休闲农业园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农业园发展对策、农业园规划设计等方面大多数还停留在宽泛的理论层面,对休闲农业园没有深入的针对实践性发展的具体研究。(以上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