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小镇是传统与现代、生活与旅游、内向与外向等特征融合的多元立体文化空间,也是当地民俗文化情境展示的空间,游客沉浸式的进入旅游场域并亲身参与民俗旅游文化的展示,不仅深刻体验村镇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助推了特色旅游小镇精神文明的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投入小,因地制宜,在规划设计上能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历史、民俗文化等资源,符合如今低碳生态、文化振兴、城乡融合等发展主题。而要让特色小镇“特”具一格,在规划设计及建设上就要重点对民俗文化的展现内容、展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特色旅游小镇的民俗文化
我们由特色旅游小镇规划建设的过程来看,站在当地人的角色,当地原生文化空间与其他文化空间进行叠加与融合,给小镇整体文化的格局带来了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拆除新建,而是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改造和修建。虽然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他们作为文化持有人的身份不曾发生改变。特色旅游小镇作为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它的建设就意味着当地文化传承发展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小镇内不仅有民俗文化的传承还有民俗文化的传播,这两方面不仅有平行还有交叉的关系,民俗文化获得了基于地方而超越地方的跨文化传播效应。
特色旅游小镇的原生文化空间是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核心空间,也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保护内容。如云南红河弥勒市可邑小镇的彝族密枝林、天主堂以及村寨街巷路口,几乎都是在原址上修缮的,这些标志性核心形成的原生文化空间是当地彝族阿细人祭密枝,演述史诗《阿细的先基》、表演《阿细跳月》舞蹈,以及欢度火把节等传统文化的场所。虽然随着旅游小镇的发展,小镇有了更现代的劳作分工,但其原生文化场域仍然是当地人开展日常生产及生活的场所,对他们来说,虽然村镇在开发后有了许多变化,但他们对原有的家园及文化情感仍然深植于心。对除原生文化外的次生文化内容的规划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地理空间上的扩展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来保证能足够容纳前来旅游消费的外来游客,通过小镇民俗文化的展示来实现经济收益。这个次生文化空间可以规划设计成食宿接待馆所、文化传习馆、文化舞台广场等。
特色旅游小镇原生文化场域与小镇建设形成的次生文化空间互相融合叠加,表面上看是空间扩展的范畴,但其实是原生文化的延展,随着游客与小镇村民双方互动行为不断磨合,次生文化将逐渐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原生文化与次生文化的边界将逐渐消失,最终共同形成特色旅游小镇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就像周晓虹说的“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要将文化的创新和再造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特色文化能给小镇人群共同体赋予独特的认同感或内在的灵魂”。特色旅游小镇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创新洗礼最终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二、特色旅游小镇民俗文化的落地
近几十年,我国特色旅游小镇虽然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特色小镇的建设出现了严重同质化现象。这需要小镇在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将民俗文化旅游真正的落到实处,在各个方位都不能剥夺小镇居民的文化主体地位。要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确保这种独特文化的呈现。其实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就是为了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不论任何决策者、经营者都需要将话语权给予到当地居民,充分尊重原有的历史与文化脉络,科学合理的开发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旅游小镇是小镇居民世代生活的空间,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传统,他们拥有对民俗文化资源运用及表征的权利,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必有足够的积极性,作为协商主体的政府及运营者这时就有义务帮助他们文化觉醒。例如,哀牢小镇新建的大量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竹楼式建筑,墙面则全部装饰金孔雀的图腾。在当地的一位民间师傅就曾表示,这些新建的建筑已不是他们的房子,而房顶上雀也已不是当地的雀。其实长期以来新平傣族与周边彝、汉等民族是共享哀牢山的土房的,与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的干栏式民居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他们有共同的文化渊源,但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及居民生活互动上的影响,花腰傣文化才是傣族大家庭中独具哀牢山河谷地域性。哀牢小镇民俗文化应该是以花腰傣年度性“花街”为核心的独特民俗文化。由此可见,在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中,须经过多主体间不断地文化协商才能让当地的民俗文化最终落地,塑造小镇特有的形象。
特色旅游小镇的民俗文化有静态展示和动态展演两种。小镇静态展示的规划设计可以考虑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博物馆。这种展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方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含量。这个我们可以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民俗文化的动态呈现主要是游客与小镇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外来游客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我们可以策划设计一些特别的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泼水节、火把节等。但注意要遵循传统文化原本的内涵,切不可为了迎合市场,擅自更改或者延长时间。因为特色旅游小镇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及地理概貌是一种客观存在。当地居民参与小镇旅游文化演示,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但民俗文化的展示必须要真实,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随意改变文化风貌,应当尊重、传承、保护特色小镇历史,不能让真正的民俗文化变为伪民俗。就如“男人狂欢节”、“天天火把节”、“日日泼水节”等就是一种伪民俗。
小结:
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始终要坚持多主体协商与对话的发展原则,这样才能让小镇的文化得以真正的传承与传播。民俗文化作为特色旅游小镇的灵魂,需要开发性的保护,让游客在特色小镇旅游语境下进行的跨文化互动交流能够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最终实现民俗文化认同及民俗文化变现的价值。
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