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户外儿童游乐园设计的现状及发展
国外的儿童户外游乐园空间设计的研究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在保证儿童无动力游乐设施安全方面,形成了以美国标准和欧盟标准为代表规范,在儿童游乐园的整体空间设计到设施细节设计上充分做到了人性化。国外户外儿童游乐园的发展总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1、1837年——1906年,当时户外儿童游乐园的设计在游戏器械上较为单一,仅局限于一定形式的游戏活动,对儿童心理、生理及安全方面的考虑还还有待加强。美国第一个户外游乐园是由美国自由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在20世纪初,美国引发了儿童游乐园的运动,并在1906年成立了“全美儿童游乐园协会”,由此极大的促进了游乐园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多,在街头公园、幼儿园、小学、城市和郊区的社区活动场地中都设置有儿童游乐园。
2、1924年——1990年,这期间户外儿童游乐园的设计呈现出材料丰富的特点,但也由此忽略了场地的价值发挥。不利于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在20世纪30 年代到40年代初,户外儿童游乐园设计中出现了许多建筑及废旧工业设备的材料,安全性设计未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后来丹麦出现了探索乐园形式,加强了儿童应与自然的接触。再后来美国出现了户外儿童乐园设计的新观念,认为应把游乐园作为作为总体环境中的一部分来考虑其设计。在此期间,游戏设备厂家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为儿童游乐园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游戏设备,由于游戏功能丰富、产品样式多样、便于建造又安全可靠而备受热捧,“麦当劳模式”也由此延续到现在。
3、1990年至今,贴合儿童身心发育的游乐园设计得到了大力发展。在美国出现了通过模仿自然花园,利用废弃物设计的冒险儿童游乐园。这类乐园注重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鼓励孩子动手。而丹麦儿童游乐园的设计则重视与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建设融合。
这个阶段的儿童游乐园的设计已经从关注布局、功能等转变为关注环境建设、设计创新、更新改造和科学管理上来,注重与社会、城市、居民需求、环境发展等相协调。在这个时期,丹麦儿童游乐园呈现出传统式、现代式、探索式、自然式、罗宾逊式和浪漫式6种不同的特点。
(图源:长沙儿童友好成长树微信公众号)
国内户外儿童游乐园设计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早期城市儿童游乐空间的建设常常附属于学校、幼儿园或街道绿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战略,对户外儿童游乐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城市规划对户外儿童游乐园的设计也重视了很多,但总体而言,数量与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体上来说,我国户外儿童个游乐园的设计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节点:
(1)启蒙
20 世纪初-80年代受西方儿童游乐园设计理念影响,我国在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租界花园中大力建设儿童游乐园,一般都有沙池、秋千、滑梯等设施。到了20世纪20年代,许多中国城市开始自建儿童游乐园。到30年代,在幼稚园和小学都匹配了摇摇马、滑梯等设施。大城市在居住区内规划设计儿童游乐空间。
(2)起步
20 世纪 80-90 年代是该领域的起步阶段,成立了相关行业协会。但是更多孩子玩的是打弹弓、滚铁环、丢沙包等游戏。儿童游乐园全都是露天场地,一般为长方形,很少有地形上的设计变化。设施配备的往往都是固定的、金属类的器械,这种类型的儿童个游乐园设计往往忽略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的需求。
(3)普及
这个阶段我国的无动力游乐设施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中国制造的品牌设施产品。这个期间我国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出台了许多国家行业标准文件。极大的推动了儿童游乐园的搞标准发展。
(4)变革与创新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及互联网行业的高度发展,儿童游乐园的设计与研究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对儿童乐园规划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师需要对儿童行为、心理等各方面需求进行了解分析,立足儿童、亲子、家庭等才能设计出更安全、更有挑战力、更有趣味性,更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乐园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成长空间。出现了全年龄游乐园、干湿分区结合理念、儿童友好型等设计理念。
(图源:创艺园嘉印拾光)
总结:
结合以上国内外户外无动力儿童游乐园的发展对比我们发现:70年代的儿童游乐园的设计在材质、功能上都较单一且体量也小;80 年代设计的儿童游乐园体量及功能都有增加但材质仍然单一;90年代设计的乐园在功能和材质上偏向了复杂化;到了20世纪后则有了一定的主题;在2010年代后的设计一般为大体量设计并增加了电子科技互动内容。如今乐园的设计还要注意与环境及地形的融合。目前,国外已偏向于自然设计方面,在国内还在积极的创新,发展贴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乐园设计。(以上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