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绿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要将绿道网络、绿化景观、服务设施这几个要素进行合理的协调规划,用设计来构建一个宜游、宜赏的绿色线性的开放空间。
(图源:金台资讯)
1、绿道网络
城市滨河绿道依据场地的功能以及服务人群的使用需求不同,将绿道网络细分为:接驳点、游径及慢行系统2个方面。其中接驳点是绿道网络的接驳点,既包括不同路径的接驳点,也包括景观功能的接驳点。主要包括交通接驳点、景观接驳点、服务设施接驳点。交通接驳点的设计需要考虑游客短时间的集散、换乘需求,因此交通接驳点设计需要承担着通行、停留等功能。这类型接驳点设计形式主要有,过街天桥、下穿式栈道等。景观接驳点设计需要承担观赏性功能内容。这类接驳点主要包括现有城市公共绿地空间的景观节点、滨河绿道内部景观视线良好的节点等,会面临长时间游客的驻足停留及集散问题。而服务接驳点一般是在滨河绿道内结合驿站、售卖亭、公厕等基础服务设施所形成的接驳点。此类接驳点是整个滨河绿道内使用频次最高、使用时长最久的接驳点,也因此对此类接驳点的设计要考虑景观效果、设施功能以及场地尺度等方面的内容。
游径及慢行系统是滨河绿道的骨骼,是构成滨河绿道的基本性要素。滨河绿道交通体系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以及人群的使用需求,分为骑行道和步行道两种形式。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则需要规划设计不同的形式及周边绿化环境。对于骑行道来说,其本身设计以缓、直为主,视野要足够通透,景观性小于规范性,设计以大尺度为宜也可兼具步行的功能;对于步行道来说,主要考虑景观性,因地制宜,设计形式以自然式环路为主,崇尚古典园林的自然式蜿蜒小路,在转折处设置小景,营造步移景异的游览效果。
2、滨河绿道的景观要素
滨河景观绿道的景观要素有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水体水系和植物等。地貌是大尺度区域内地表的整体状态,有喀斯特、平原、盆地等形态,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是景观的骨架部分,是基础性设计要素。在滨河绿道规划设计中,慢行系统的设计与场地地形密不可分,此外,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般将地形与水体一同考虑,结合河道的建设情况,决定了滨河区域景观的形式。在滨河绿道规划设计中,一般不会对水体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但其总体规划需要结合水体不同区段的现状情况采取不同的滨水景观形式。水体是滨河绿道相比于其他类型绿道,所特有的地形肌理,在加上人们本能的亲水属性,所以结合水体可以策划多样化的亲水活动,大大丰富景观活动。在植物上,通过植物景观不同形式的设计打造可以塑造多样化的滨水景观空间,林另外还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维持河道生态的稳定性。
滨河绿道的人工要素主要包括景观亭廊、驿站、艺术装置以及硬质铺装等。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休憩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人工景观则是适应这种需求去设置。为使用者塑造舒适、宜人的绿道环境。此外,亭廊、艺术装置等人工景观的风格、尺度、材质等设计都要遵循滨河绿道的场地肌理以及外部周边环境的整体风格。
滨河绿道的人文要素主要包括历史遗迹景观和风俗文化景观等。如纪念碑、古民居、厂房遗存等。在进行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时,应该充分挖掘场地历史特征,营建具有城市特征的特色景观,彰显城市文脉。民俗文化景观主要包括当地约定俗成的风俗典故、节日庆典等。在进行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当地的民俗文化,可设置特色文化游径,体现地域性文化。
3、绿道服务设施
滨河绿道的综合服务设施一般指驿站、游客管理中心等,为多功能性服务建筑。有售卖、休息、环卫、换乘、自行车租赁等功能。绿道交通设施主要包括自行车租赁处、停车场、栅栏、过街天桥等。其作用是为了引导和帮助人群有序的通行以及更换交通方式。在进行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其服务半径以及周边驿站的关系,确保游客可以快速、准确的到达,同时也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而休憩设施是在绿道中沿游径系统规划的可供使用者驻足休息、观景赏鸟的景观构筑物,如树池座椅、廊架、景观亭、观鸟台、草阶等。这些设施在绿道设计中承担着景观美学的功能,因此在其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设计不仅需要与周围环境融合,还要考虑融入地域文化。绿道的卫生设施一般沿绿道内部游径系统规划布置,满足游客游览需求。(以上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