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研学旅行在文旅项目中融合发展,像博物馆、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等都将研学旅行这一概念融入到景区中,而研学旅行是衔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不单是旅游开发的形式,其核心素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那么开展什么样的研学旅行才是适合孩子、才是真正让孩子受益的呢?究竟该如何规划研学旅行呢?
1
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原则
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
从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来讲,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知识性目标,研学旅行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跟学校系统的学科课程相比是有区别的。学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的系统讲授,而研学旅行的学科课程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第二是能力性目标,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这种能力目标,应该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综合能力。这里既有认知与思维能力、也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维度。
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在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我们看到有大量的文字涉及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情感领域目标是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体验过程中的重要目标维度。
第四是核心素养目标, 我们国家现在制定的核心素养的框架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主性、社会性、文化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整合了学生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目标设计的维度
研学旅行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体验性,首先就要关注一下它的体验性维度。这里边我们还可以从核心素养提出的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维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维度去设计这个活动。另外一个从活动的主体对象出发,研学旅行要根据学段特点、班级、小组、个人的特点来设计。
2
明确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
主题原则
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有这样几个原则,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融合性原则、激发学生自主性原则和挖掘特色性原则,且特色性特别强调了要立足国情、域情和校情。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第一项基本原则,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着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教育性原则放在第一位,我们才能避免只旅不学或者只学不旅的现象。
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项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也就是说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之中,就要去充分地促进学生知与行、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和统一。
促进融合性原则
从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出发,站在综合育人的高度,再基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统筹、设置和实施,在此过程中就要进行资源的梳理、整合。包括学校内的学科整合、多学科整合、跨学科的整合,甚至是跨界的整合。在这里边,比如说整合资源,要结合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自然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综合实践基地,包括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等都可以去进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可利用的资源。
3
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框架
(一)课程实施是目标实践的必要途径
在实施过程之中,需要我们调整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旅行中的闲适情境,选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并落实到课程目标中。比如科学类的活动,你要重点培养他的什么能力,这是需要你调整课程目标的定位。
(二)加强课程整合
于我国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弱的实际情况,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但走出校园的围墙,你就要跳出目前学校内普遍存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不是把一门课在路上去重新复制一下,而是开展基于项目的情境教学。
(三)健全课程体系
现在关于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我们还没有,这个地区的研学旅行是好还是坏,现在没有评价标准,我们慢慢要制定关于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主题和评价方式。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探索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这个教师不仅仅是学校内的教师,当然它也包括学校外的这种指导教师,所以需要校内校外教师联合起来,从认识理解课程的构建原则、实施框架、组织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
4
形成课程体系的特色品牌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它的落实需要从整体上去推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对接、融合,不光是学校和企业和校外机构,还包括各个单位、各个机构的对接融合,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综合课程体系。
小结:研学旅行规划是值得我们探索研究的方向,孩童学习的空间及方式不单单只是学校,创造更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沿途中学习探究思考总结也是一个锻炼的实践机会,作为文旅践行者,更应将这一体验推动,从而也能带动景区项目的淡季时间,实现双赢。研学旅行的规划重点就是从课本出发、从学生教育出发、从自然中出发,从景区特点出发作为中心进行设计,才是对于整个项目开发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学生客群最大的尊重。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