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是旅游景区区别于其他景区的根本所在,也是竞争的核心所在。而文化根植于当地百姓的生活,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特色进行提炼,以艺术方式来传承与创新,这样规划设计的旅游景区才是独具特色的。作为设计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传承又创新,传统与艺术的统一呢?创艺园将结合实际案例来以此进行说明。
(图源:创艺园案例规划设计图)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我们对当地文化进行清晰梳理的基础上实行保护性策略。将静态的文化活化,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和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最大化的还原地域特色,可以结合高科技的手段来设计出标志性的景观。例如赫哲风情园景区设计中就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打造了现代化的智慧景观。其中水幕投影成像是以当地萨满文化的吉祥图案为主体,呈现不断跃动的效果,可以看到萨满神兽的奔跑,特色文化满满,让观者身临其境。全息投影的运用则通过脚踩感应,地面出现晕轮,强化当地宗教文化的神秘。另外根据当地的渔猎文化设计的鱼鳞景观和风动屏风采用了铝片材质,利用当地风的动能制作的风动装置。在渔文化广场最高处还设计有一个全息投影的大圆台,可以模拟鱼游的场景,同时还能引发喷泉。景区融入高科技设计出的这些智慧型景观将文化很好的保护并传承,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另外,我们在旅游景区设计过程中应从当地文化中挖掘设计素材,尽可能的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及材料材质进行设计创新,达到生态目的的同时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并传承。生态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双向选择,旅游景区设计应当营造出生命、健康、和谐的特征。应当尽可能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和材料材质,再现原初性的空间意境,展现乡土气息,有效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例如泰州吉祥文化园突出当地吉祥文化,吉祥元素,在设计时主题园区的地面铺装采用的是防腐木,场地种植主要选用当地的银杏、榆树等乡土树种,与石桥、叠水、树木和草坪来勾勒园区空间,凸显当地的吉祥文化特色。赫哲风情园景区在挖掘当地文化中则以渔猎文化为主,萨满文化及其他文化为辅。在小广场设计中以鱼尾提取曲形形态元素,从桦皮船中提取的梭形水景并配合以流动的线条,这些都是在向游客传达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并且还设计有渔文化广场,提炼了水纹、渔具、鱼鳞、鱼骨、图腾等元素来对文化进行解读及传承,展现出文化与人的密切关系。在铺装上则采用本土的材料,结合当地非遗文化打造出各异的艺术造型,如从赫哲族的建筑和手工艺制品中提取纹理和质感,如编织和条纹凹凸质感,运用的材料有原木、柳条、苫草等,将这些当地的天然材料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经过艺术的设计打造创新性的效果。在广州建发央玺项目中,设计师将重点放在非遗文化的技艺传承上,将灰塑技艺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解决了当地古老装饰材料、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冲突,做到文化与环境的互融。
(图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226610648461613)
再者,为了让文化活化起来,在景区设计应着重激发群众的参与,充分考虑群众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等各方需求,力争做到以人为本。例如在赫哲风情园景区设计中设计师主要是从吸引力和强化体验感两方面入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来打造沉浸式体验。如在健身区跑道上明确标注消耗卡路里记录,另外还单独设置以动感的节奏为主的景观柱来体现运动带来的身心变化等,这些都能提高群众参与运动的积极性。类似景区的互动设计还有NIKE公司在菲律宾马尼拉打造的一个“鞋子”体育场,它的跑道内圈有LED屏幕墙,可以记录和追踪使用者跑步时的动态图像,将使用者跑步的信息传到LED屏上。在设计师保罗·考克赛设计的一个沉浸式互动景观作品设计中,就用不锈钢铁丝固定彩色透明的圆盘,当阳光照射的时候,透过这些圆盘会映射出不同色彩及大小的光晕,放置于景区中非常吸引人,这些能成为很好的景区网红打卡景观。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旅游景区的文化传承及展现可以通过设计手段来实现,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出标志性景观,并且尽量从当地的自然资源中寻找素材,同时旅游景区设计还应多考虑群众的参与性,增加景区的互动性,提高体验感与沉浸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深入景区的灵魂中,形成自身独特的魅力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此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整理编辑分享,请勿转载!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394号